第二十六章 一揖到地(2)(1 / 2)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老师你可曾想过,这些年来,东林党与魏党之间的争斗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又是由什么引发的?

学生相信老师一定会说东林党与魏党之争,是君子与小人之争。

魏忠贤是奸佞,是幸臣,是阉贼,是小人,不是东华门唱名出身,写不得一笔好文章,所以他做的都是错的。

与此相反,东林党人因为反对魏党,自然也就是君子,是忠臣、贤良。既然是君子,那东林党的所做所为自然是利国利民,是对的,是不容反驳的。

《出师表》有云: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自古以来,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不是一直如此么?

所以,向来朝争,事情做得怎么样,是对是错,对百姓有利还是有害,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私德,重要的是要证明自己是贤臣,对方是小人。

为此,多少大臣清谈误国,多少大臣拼命标榜自己的私德,甚至不惜诬陷、抹黑他的对手,进行人身攻击。似乎一旦证明自己是一位德高望重之人,是忠臣、贤良,那么自己做的一切真的就是对的。

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难道贤良说一加一等于三,那么一加一真的就可以等于三吗?自古以来,那些误国误民的所谓忠臣、贤良还少吗?那些被抹黑的奸佞,真的都是奸佞吗?

远的不说,就说前朝大宋,前朝大宋是怎么亡的?

如果这天下真的能简单的用君子与小人之辨而定善恶是非,那这天下事可真的简单了。这一点,学生认为老师的理解一定比宣武更深。”

说到这里,董宣武端起茶盅喝了一口茶水。

孙承宗沉默了,他可以举出一百个例子,上千句先贤的至理名言来反驳董宣武的说法,可是他没有。

因为他是孙承宗,是一名真正表里如一的君子,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真理,闭着眼睛说瞎话,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伪君子。

他在官场打拼了这么多年,又怎么会不知董宣武所说的话确有其事?

况且那些所谓先贤的至理名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贤良,贤良说的话又怎么会是错的呢?

还有那些印证的例子,历史也许真有其事,但事实究竟是怎样,是否真如史书上记载的那般,谁也说不清楚。毕竟,写史书的笔,握在读书人的手中。文字上有意的些差别,别人理解起来,可能完全是两个意思。

董宣武顿了一顿,接着又说道:“学生不愿救东林党,是因为学生以为,东林党的思想太偏激了。

非吾同道,即为仇寇。

这是怎样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太狭隘,太偏执,太自大了!

就像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上根本没有两个思想完全相同的人,难道说,除了自己,整个世界的人都是自己的敌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有足够宽容,容纳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意见,才会不断发展,才会从一个巅峰走向另外一个更高的巅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魏党现在之所以这么强大,不就是东林党容不得任何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为了反对而反对,拼命打压他们的对头,逼得浙党、楚党和齐党不得不投靠魏公公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