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史话·桓王(1 / 2)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当林邑国开拓创业最主要的两名统帅产生龃龉,乃至决裂之时,也必然对林邑国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这份影响,也必然是负面的。

而二者产生不可调和之矛盾之时,也必以一方之消亡为结局,而胜利者,毫无疑问是刘文演,他毕竟占据着君王大义。

汉帝国建隆六年(1023年),茂侯刘珙,被赐死于林邑国都金州,时年不足五十,时人叹之惜之。

而茂侯之死,对林邑而言毫无疑问是一项莫大的损失,这打断了林邑自开国以来,便一直昂扬向上的开拓进取之势,也从事实上影响到了林邑对北面真腊国的兼并进程。

此事,也可以说是英明神武了一辈子的刘文演,一生最大的污点,也最为人所诟病的地方。毕竟,不论刘珙有何过错,至少罪不致死,而处死他的原因,则也是一桩“莫须有”......

要真要说刘珙有什么罪名,也就八个字了:功高震主,雄才难制。

几十年来,刘珙一直是作为林邑第一功臣、战将,知名于南洋,当然他也配得上这份荣耀与功绩。

到建隆六年时,林邑国所据有的11州,半数以上都是刘珙率军攻打抑或平定的,剩下的,也基本上有其参与。

刘曙早期在占城故地的基础上设立了金、庆、富、平、宁、顺、松、德8州,后在帝国与真腊的战争中,趁机攻取了湄公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后经十年移民、开拓经营,又设置江州、建州、茂州三地。

后三州,算是刘文演与刘珙一起打下来的,但是后续经营巩固,以及持续对真腊国发起的攻掠,却是刘珙一直负责主持的。

要知道,林邑对真腊的“灭国战略”,都是刘珙提出,并负责执行的,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林邑对真腊彻底形成吞并之势,也是在刘珙十数年如一日的疲扰攻掠之下,方才形成。

虽然刘文演与刘珙在林邑国内的名声有点“一时瑜亮”的意思,但若比较起实实在在的战绩与功劳,比起刘珙,刘文演是弱上不止一筹的。

也因其劳苦功高,刘曙封其为大将军、真腊经略使,赐茂侯爵,并将茂州,作为其驻地与食邑。茂州,大致是后世柬埔寨金边所在。

刘曙对刘珙这个义子与统帅之恩宠与信任,可想而知,冠绝所有权贵,就连他的王子王孙以及符氏这样的第一外戚家族,都没人能得到这样的待遇。

因此,刘珙的凄凉结局,除了来自刘文演的猜忌之外,树大招风,万人毁之,恐怕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同时,刘珙本是楚国公府一小奴,却能一步步成为林邑国的中流砥柱,还被刘曙收为义子,声名赫赫,远播南洋,他的经历,可谓励志,也很受无数下南洋汉家商民们的推崇。

在汉家子民对南洋进行大拓殖的过程中,固然涌现出了无数英雄豪杰与成功人士,但能取得刘珙这样的起点,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声望的,实是凤毛麟角。

哪怕只说林邑国内,在受到那些老贵嫉妒排斥的同时,刘珙在中下层士民心目中,就具备极高的人望。这种人望,刘曙能容之,刘文演则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他的态度。

茂侯刘珙,也算是为声名所累了。

在被征召到金兰城之前,刘珙或许就有所预感,因此对其长子刘阚有了一番郑重其事的交待,要求他不管发生何事,都尽忠王室。

然而,当刘珙死讯传回茂州之时,激愤之下,刘阚将老父的交待尽数抛诸脑后,当时便举茂州之兵反叛,打着复仇的旗号。

因为刘珙在当地的威望与影响,从者甚多,声势闹得很大,刘阚也迅速率军,攻克了江州,并向东面的松州(胡志明市)挺进。

而刘文演那边,本还在为刘珙家人与茂州军民如何解决而犹豫,当叛乱消息传至王城,再无踌躇。

于是,刘文演亲提三万海陆大军南下,刘阚引众迎击,双方战于松州。在军事指挥能力上,刘阚与其父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而刘文演正当壮年,统帅指挥能力也没落下,反而益显老辣,再加上政治攻势以及海军上的优势,茂州叛军的溃灭,也就是时间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