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节 记者麦瑞宝(2 / 2)
画报预计16开32页,除了26页摄影照片外,另有6页石印漫画。所有版面都采用图文混排的模式。
丁丁拿起了送来的画报印刷清样,看了看图片印刷的效果。画报为了能更好的体现出图片的效果,即使是黑白印刷,对纸张、油墨和印刷机都有一定的要求。早年元老院的印刷厂印刷图稿只能满足于石印工艺。如今能印刷摄影画报,算是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了。
在1638年这个暮春的早晨,《良友》画报的见习摄影记者麦瑞宝正体验着某种难以言说的精神恍惚,明明自己的臀部还在城铁头等车厢的沙发座椅上晃荡,身体却仿佛神奇地飘到了半空中。一个月前,自己正式加入画报社,丁丁首长亲自把崭新的印着“临高光学”照相机交到手里,对自己叮嘱采访拍摄的要领,麦瑞宝当时也是一阵幸福感直冲脑门,激动万分。
然而那都没法同这一回相比,自己何德何能,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不过是芳草地念过几年书又选拔到美术集训班里学过两年画,因为对元老院的神奇宝贝照相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就成为第一届摄影记者学习班的成员。几个月学习结束之后正式进入《良友》画报,第一次采编,居然就能坐进元老专用车厢,陪同一众首长,更别提还有首长中的首长,敬爱的王洛宾主席考察采访儋州工业区,他连梦都不敢这么做。
尤其意想不到是王主席竟然如此平易近人,不带半点“大首长”的架子,整个旅途中与各位归化民工作人员谈笑风生,尤其是和《临高时报》派来的女记者孙尚香,甚是投机。孙小姐是何等的锦心绣口,无论话题转向什么方面都能机智地回应,整节车厢不时交织飘荡着王主席爽朗的大笑与孙记者百灵鸟般地娇笑声,而她一身深蓝色白色翻领的连衣裙愈发映衬出她白皙的肌肤和窈窕的身姿。麦瑞宝注视着孙小姐,仿佛同她侃侃而谈地正是自己,心头满溢着幸福的喜悦,到了站都舍不得下车——哎呀不对,这城铁列车真抵达儋州了,怎么这样快?
清醒过来的麦瑞宝抢在了首长前边飞速地蹿下车厢。建成不久的儋州洋浦站目前主要办理货运业务,所以月台上除了铁路职员之外没有什么人。然而此刻简陋的雨棚下已经列开两队日籍国民军。只见车厢刚开门便蹿出个“假髡”,刚跳上站台便举起挂在胸前的木匣子,翻开前盖从中弹出个裹着皮革,猪鼻子样的玩意,一拉一伸,一会儿瞄向左片刻后又转向右,还在匣子上搬弄着各种机关,发出咔哒的声响。在质朴而警觉的雇佣兵眼中,这套动作与拿着某种神秘火器装填弹药并瞄准无甚区别,近旁的两名日籍士兵便端起上着刺刀的步枪靠拢上来,幸而此时吕泽扬元老从站台另一端走过来,喝止住了日本佣兵,让他们重新列好队形。…。。
麦瑞宝对自己躯体上差点多出几个窟窿的危险一无所知,四处打量站台环境以及雨棚下衍射的光线,默念自己背了无数遍的阳光十六口诀,调好光圈,装上快门线,再凑回到取景器前——焦距对得不错,吕首长头足倒置的影像完美地投射到毛玻璃屏上。这会儿他听到王主席中气十足的声音:“泽扬司令——”毛玻璃屏上的倒影由一个变为两个,便迅速拔下取景器,插上装有干版底片的暗片夹,深吸一口气稳稳端平相机,在王主席与吕首长双手相握的瞬间按动了快门线。
玻璃底片相机操作复杂,首长老师教导的流程、口诀在麦瑞宝的脑子里不断循环往复,他的手一刻也没停下,接连拍摄完几位首长的英姿,最后镜头好像是自动寻找目标似地对准了正在采访吕首长的孙尚香。可惜的是吕首长似乎心不在焉,匆匆说了几句话便结束访谈。等麦瑞宝再度插上暗片夹,从侧取景框里,他遗憾地看到孙小姐仅留给自己一个蹁跹而去的背影。
元老们和亲随们自然有马车接送,麦瑞宝原本乘上专列车厢就属于“蹭车”,自然不可能再蹭马车――毕竟他又没有孙尚香那么可爱娇俏。
出了车站,便是一座简陋的街市。房屋铺面都很简陋,但是看模样这里的商业甚是繁华。一是这里的酒馆饭铺众多,二是车站广场上排队候客的零式人力车足足有三四十辆。
以麦瑞宝的经验,大厂区周围的商业大多繁荣。工人收入高,也普遍愿意花钱。虽说街区新建不久,但是可以想象在车站和厂区的双重加持之下,这里会越来越繁华。
他叫了一辆零式人力车沿着一条刚刚铺设没多久的道路走上十五分钟,就到了新建不久的儋州联合化工的“特化园区”。
特化园区属于保安等级最高的工业区,还没进门就看到厂门口的“规章牌”,红底白字足足有几十条之多。麦瑞宝不及细看,又被旁边两条硕大的标语吸引过去了:“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安全是家庭幸福的保证,事故是人生悲剧的祸根”。
在厂门口的保安室出示了身份证和《良友》画报的介绍信,又接受了相关的安全教育,接受了安全检查之后,才得以在脖子上挂上一张“采访证”进入了厂区。
39314797。。
...